阳春三月,万物竞发。在流山广袤大地上,同样正在奏响一曲生机勃勃的赞歌。春风吹过,缓缓流淌了上百年的逢吉河不时泛起波纹。河上横跨的逢吉河水利坝、石拱桥虽没有都江堰“神功凿破古离堆”的壮观,但在当地人眼中,却宛如父亲坚实的臂膀,守护沿河两岸。
3月31日,记者在广荣村党总支书记韦绍宜带领下,实地探访。现场,韦绍宜语出惊人,其实在逢吉河水坝下还有一行字,因为水淹和水草丛生,被掩盖了。记者极力向河底看去,隐隐约约显现有字,却看不清。是什么字让这名村支部书记如此萦怀?
不可移动文物逢吉石拱桥(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广荣村党总支书记韦绍宜(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流塘村之谜
记者在流塘村、广荣村等采访过程中,当地村民均不自觉地提到了逢吉河及逢吉河的水利设施,对于他们来说,逢吉河就像血脉一样,滋养着这片土地。
当天下午,记者终于到了这神秘感十足的逢吉河,踏上石拱桥,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份“安全感”。逢吉河水奔流不息,两岸是万千生机的农田,当时,还有村民在田间劳作。河的不远处是一片青山,河上的石拱桥上不时有村民开车穿行。
不可移动文物逢吉石拱桥(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柳江文史资料》第八辑中记载:逢吉河又称流山河,是从土博镇大垌、北隆村一带崇山峡谷地下溶洞经流于流山镇(乡)新隆村久歪屯、正蓝村凉岩的两股流水汇合于逢吉村前,由南向北蜿如蛇龙,流经广荣、流山、流塘三村委所辖区14个屯,最后在拉颗屯的河尾滩泻入龙江河。全长15.43公里,水清见底,游鱼无数。
关于逢吉河在当地还有不少相关传说。其中有一个是相传公元1646年农历二月十五,在流塘村有一个叫韦道位的少年,他年少时,听到父亲韦仁高讲述家史:太公韦启文(公元151年生)兄弟三人(老大启文、二弟启富、三弟启有),因家境贫穷,随父从东兰县到宜山都开陇一带谋生,后启文及启富离父亲流落到流塘村。来时先住岩洞,在这古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猛兽肆虐的地方,开荒种粮,艰苦度日。几年后启富从流塘回东兰,启文在逢吉河附近流塘选择在近汶水处的山脚建房定居,除从事农业外,还加工糖卖,故名“流糖村”(后把糖字改为塘字)。
一行神奇字
流水淙淙,流淌上百年的逢吉河也见证了河流上水利工程的诞生。而韦绍宜提到的逢吉河河底“藏”着的那行字也与水利工程相关。
据《流山百年》记载:始建于1954年冬的逢吉河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柳江县政府投资的一个水利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建成,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造福百姓,功不可没。工程包括建混凝土拦河坝一座及附建于坝侧的七孔石拱桥一座;干渠和支渠总长10余公里,开挖和填筑土石35940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228立方米。
解放前,由于水利设施缺乏,稻田灌溉依靠竹筒车、龙骨车等工具进行。遇上天旱年月,村民日夜车水,辛劳困顿,苦不堪言。1954年,县政府决定投资兴建逢吉河水利工程。
起初,拦河坝址选定在现在坝首下游约百米的地方。坝址选定之后,发动附近村屯群众自备工具参加水利义务劳动。坝首基坑挖到十多米深度,仍未见到岩石层,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一天,基坑围堰突然被水冲垮,汹涌的河水劈头盖脸向坑底扑来,顷刻间,河水夹着泥沙便将整个基坑填埋,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事情发生后,工地指挥人员重新深入当地群众,详细了解该河段的地质情况,决定将坝址往上游挪一段,移到现在的位置。结果仅用两天多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坝首清基工作。
韦绍宜说,逢吉河水利工程建设,倾注了当地村民众多汗水与希望,更看到人民的团结,为此在拦河坝底,特意写上:“你在合作化高潮中成长。1956年10月”以作纪念。该水利工程自投入使用以来,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直至今日,仍起着调节水位的作用。
“藏”着的那行字(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仍能使用的水利设施(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斑驳石拱桥
继续漫步,记者在桥头看到这座7个桥孔的逢吉石拱桥已成为“不可移动文物”。韦绍宜告诉记者,在这座石拱桥不远处,还有一座单孔石拱桥,也是同一时期修建。
记者和韦绍宜步行十余分钟,找到了这座长满青苔的石拱桥。在时光的斑驳与风雨的洗礼下,眼前的这座石拱桥已显现了岁月的痕迹。
斑驳的石拱桥(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除此之外,逢吉河上还有几座石拱桥,它们各有各的故事。
当地相传,嘉庆年间逢吉河岸陆续有人搬来居住,而且流山又是金城江、宜山至柳州、柳城(当时县府设在凤山镇)必经之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交通要道的形成,流山便逐步开成圩场为便于流山河两岸村民的交往,经过广大民众的努力,在当时架起了一座木桥。
但在公元1912年这座木桥被火烧断,群众要求建座石桥。当时的乡团统召集各村富豪,推举流塘村韦树田等人作为头领,发动百姓出钱出物,雇请能工巧匠,用石头凿成四方或斧头各种异形料石,建成一座三跨半圆的石拱桥。这座桥的外观及其坚固程度和它所发挥的经济效益都是令当地老百姓所称道的。至今,这座石拱桥依然保存完好。
俯瞰逢吉河(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桥下轻缓的流水流走了多少时间,又带走了多少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每一座石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世事变迁,看着四季无形的变换,与当地人一道一起走向未来。
阳春三月,万物竞发。在流山广袤大地上,同样正在奏响一曲生机勃勃的赞歌。春风吹过,缓缓流淌了上百年的逢吉河不时泛起波纹。河上横跨的逢吉河水利坝、石拱桥虽没有都江堰“神功凿破古离堆”的壮观,但在当地人眼中,却宛如父亲坚实的臂膀,守护沿河两岸。
3月31日,记者在广荣村党总支书记韦绍宜带领下,实地探访。现场,韦绍宜语出惊人,其实在逢吉河水坝下还有一行字,因为水淹和水草丛生,被掩盖了。记者极力向河底看去,隐隐约约显现有字,却看不清。是什么字让这名村支部书记如此萦怀?
不可移动文物逢吉石拱桥(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广荣村党总支书记韦绍宜(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流塘村之谜
记者在流塘村、广荣村等采访过程中,当地村民均不自觉地提到了逢吉河及逢吉河的水利设施,对于他们来说,逢吉河就像血脉一样,滋养着这片土地。
当天下午,记者终于到了这神秘感十足的逢吉河,踏上石拱桥,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份“安全感”。逢吉河水奔流不息,两岸是万千生机的农田,当时,还有村民在田间劳作。河的不远处是一片青山,河上的石拱桥上不时有村民开车穿行。
不可移动文物逢吉石拱桥(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柳江文史资料》第八辑中记载:逢吉河又称流山河,是从土博镇大垌、北隆村一带崇山峡谷地下溶洞经流于流山镇(乡)新隆村久歪屯、正蓝村凉岩的两股流水汇合于逢吉村前,由南向北蜿如蛇龙,流经广荣、流山、流塘三村委所辖区14个屯,最后在拉颗屯的河尾滩泻入龙江河。全长15.43公里,水清见底,游鱼无数。
关于逢吉河在当地还有不少相关传说。其中有一个是相传公元1646年农历二月十五,在流塘村有一个叫韦道位的少年,他年少时,听到父亲韦仁高讲述家史:太公韦启文(公元151年生)兄弟三人(老大启文、二弟启富、三弟启有),因家境贫穷,随父从东兰县到宜山都开陇一带谋生,后启文及启富离父亲流落到流塘村。来时先住岩洞,在这古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猛兽肆虐的地方,开荒种粮,艰苦度日。几年后启富从流塘回东兰,启文在逢吉河附近流塘选择在近汶水处的山脚建房定居,除从事农业外,还加工糖卖,故名“流糖村”(后把糖字改为塘字)。
一行神奇字
流水淙淙,流淌上百年的逢吉河也见证了河流上水利工程的诞生。而韦绍宜提到的逢吉河河底“藏”着的那行字也与水利工程相关。
据《流山百年》记载:始建于1954年冬的逢吉河水利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柳江县政府投资的一个水利建设项目。该项目的建成,对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造福百姓,功不可没。工程包括建混凝土拦河坝一座及附建于坝侧的七孔石拱桥一座;干渠和支渠总长10余公里,开挖和填筑土石359400立方米,浇筑混凝土1228立方米。
解放前,由于水利设施缺乏,稻田灌溉依靠竹筒车、龙骨车等工具进行。遇上天旱年月,村民日夜车水,辛劳困顿,苦不堪言。1954年,县政府决定投资兴建逢吉河水利工程。
起初,拦河坝址选定在现在坝首下游约百米的地方。坝址选定之后,发动附近村屯群众自备工具参加水利义务劳动。坝首基坑挖到十多米深度,仍未见到岩石层,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一天,基坑围堰突然被水冲垮,汹涌的河水劈头盖脸向坑底扑来,顷刻间,河水夹着泥沙便将整个基坑填埋,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事情发生后,工地指挥人员重新深入当地群众,详细了解该河段的地质情况,决定将坝址往上游挪一段,移到现在的位置。结果仅用两天多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坝首清基工作。
韦绍宜说,逢吉河水利工程建设,倾注了当地村民众多汗水与希望,更看到人民的团结,为此在拦河坝底,特意写上:“你在合作化高潮中成长。1956年10月”以作纪念。该水利工程自投入使用以来,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直至今日,仍起着调节水位的作用。
“藏”着的那行字(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仍能使用的水利设施(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斑驳石拱桥
继续漫步,记者在桥头看到这座7个桥孔的逢吉石拱桥已成为“不可移动文物”。韦绍宜告诉记者,在这座石拱桥不远处,还有一座单孔石拱桥,也是同一时期修建。
记者和韦绍宜步行十余分钟,找到了这座长满青苔的石拱桥。在时光的斑驳与风雨的洗礼下,眼前的这座石拱桥已显现了岁月的痕迹。
斑驳的石拱桥(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除此之外,逢吉河上还有几座石拱桥,它们各有各的故事。
当地相传,嘉庆年间逢吉河岸陆续有人搬来居住,而且流山又是金城江、宜山至柳州、柳城(当时县府设在凤山镇)必经之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交通要道的形成,流山便逐步开成圩场为便于流山河两岸村民的交往,经过广大民众的努力,在当时架起了一座木桥。
但在公元1912年这座木桥被火烧断,群众要求建座石桥。当时的乡团统召集各村富豪,推举流塘村韦树田等人作为头领,发动百姓出钱出物,雇请能工巧匠,用石头凿成四方或斧头各种异形料石,建成一座三跨半圆的石拱桥。这座桥的外观及其坚固程度和它所发挥的经济效益都是令当地老百姓所称道的。至今,这座石拱桥依然保存完好。
俯瞰逢吉河(全媒体记者 李书厚 摄)
桥下轻缓的流水流走了多少时间,又带走了多少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每一座石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世事变迁,看着四季无形的变换,与当地人一道一起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