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7日,《广西日报》刊发《柳南工业的“新”与“变”》,跟随记者走访柳南区内多家企业,一探柳南工业的“新”与“变”。原文如下:
“如今的市场需求不再是过去的大批量模式,而是小批量、多元化。我们在生产线上嵌入人工智能,能更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10月14日,在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陈传亮向记者介绍着生产线的新气象。
作为公司零部件事业部技术工程科经理,陈传亮持续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更有效地融入生产一线,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菱工业员工调试智能化生产设备。
当前,柳州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引导企业加快应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力建设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集群创新基地。
作为柳州工业的重要集聚区,柳南区如何借助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推动企业稳健发展?近日,记者走访了区内多家企业,一探柳南工业的“新”与“变”。
01 AI赋能 生产决策更智能
车间里,只见各种型号的减速器配件整整齐齐摆放在货架上,生产线监控仪器上的绿色指示灯在闪烁着,提示“生产流程顺利通过”。工位上方的操作指导电子看板,实时显示着正在加工产品的工艺参数。
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在于落地应用。
“整条生产线的每个数据,都会接入我们的大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运行状态。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纠错。”陈传亮详细讲解汽车减速器的生产流程。
他所提到的自动纠错功能,核心在于人工智能参与生产决策。
“以某个产品为例,它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今每道工序都已数字化,一旦某道工序的产品不合格,人工智能系统就会自动判断并决策,阻止其流入下一环节。”陈传亮告诉记者,引入人工智能后,不仅产品错误率显著降低,生产线的市场适应性也大幅提升。
“过去一条生产线可能专门为某个零部件而设立,零部件年产量几十万套,但如今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小批量,生产线必须更智能、更柔性化。”所谓智能化与柔性化,即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同一台机器能生产不同技术参数、不同规格的产品。
“如今大批量订单减少,很少有企业会为几千甚至几万套的订单专设生产线。善用人工智能,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陈传亮说,“比如不同车型的减速器大小、规格各异,若生产线无法兼容生产,就会错失大量订单。”
看似简单的减速器,蕴含诸多技术门道。
“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重塑和整合生产流程,使产品更契合市场变化。”陈传亮总结道,“这条生产线有20多台设备,某款产品可能只需其中10台即可完成加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统筹,能自动匹配所需设备投入运行。”
作为柳州工业的核心引擎之一,柳南区紧扣“工业立区、物流兴区”战略定位,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持续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智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建设。
目前,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柳州车合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入选首批自治区级“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清单。
智能充电机器人投入现实场景应用。
02 市场倒逼 企业主动求变
市场的变革,同样推动广西汇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动调整策略。面对小批量、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该公司持续将新技术融入生产一线。
“与汽配行业相比,我们的特点是单件数量少、种类多,有时一年需生产6000种品类的零部件。”该公司副总经理黄若翰告诉记者。
这家扎根柳州20多年的民营企业,伴随着柳工集团配套零部件而成长,主要生产工程机械及精密设备所需的各种轴类零件。
“将物料放入机床,机器会根据设定参数自动打孔,形成轴的初样,再经多道打磨工序,最终制成各类规格的轴。”黄若翰在车间里介绍每个产品的生产原理。
从率先以激光切割替代火焰切割,到用数控机床取代人工操作,再到以自动化升级数控化,汇恒机械始终紧跟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浪潮。每一次变革,既是顺应趋势,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劳动力就业意愿的变化。若不推进自动化与智能化,很难吸引年轻人从事传统手艺活或体力劳动。而只需监控设备、按下按钮,让更多人愿意进入车间。同时,自动化也保障了生产效率和稳定性,缓解人力短缺问题。”黄若翰坦言。
“公司目前以自动化生产线创新为主,为未来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生产奠定基础。”负责生产与工艺革新的黄若翰对此有着清晰的规划。
自动化生产线为每个出厂的轴逐一打上编码。
“这个编码相当于产品的身份证,通过它可追溯生产批次、日期,为质量监控与保修提供清晰依据。”
下午6时,生产线上机器仍在自动运转,轮班工人专注监控仪表盘上的运行数据。
“有订单就不怕加班,这就是自动化生产的优势。”黄若翰笑道。
03 技术革新 守护生命安全
“我们主营汽车安全气袋,您驾驶的车辆气袋可能就出自我们公司。”一见面,柳州延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润锋就打开话匣子。
延锋员工对汽车安全气囊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进行监测。
刘润锋带着记者一路探访生产线,只见自动化机器有节奏地运行着,黄色的工业机械臂,正在给一块已裁剪好的尼龙布均匀涂胶,涂完胶的尼龙布又有序进入下一道工序。
“自动化机器根据设定的标准去涂胶,可以让产品质量更稳定可靠。”刘润锋介绍,市场与科技历来相辅相成,以科技开拓并占领市场,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汽车安全气囊如何工作?为何某些事故中气囊未弹出?面对记者提问,刘润锋以通俗语言揭开科技背后的安全逻辑。
“车辆装有碰撞传感器,一旦接收信号传至控制单元,若碰撞曲线与原厂标定吻合,即触发点火信号。气体发生器瞬间点燃释放大量气体,使气袋充弹,在乘员与车内构件间形成保护。”他解释道,“根据国家碰撞标准,车速超过55公里/小时的正面碰撞或60公里/小时的侧面碰撞,均可能引爆气囊。”
工人在制作安全气袋。
“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要求的提高,气袋质量必须万无一失。”刘润锋表示,公司从设计、生产到检测,严控每个环节。
为确保设计稳定、材料可靠、产品安全,公司自主研发了多款智能化生产与检测设备。
“以前,传统人工检测存在隐患。我们自己开发新设备,应用摄像技术与大数据运算,让设备自动检验产品,更可靠。”刘润锋介绍,通过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构建了“人工智能+内部数据+生产制造”的应用场景。
对科技的追求与对安全的坚守,使公司产品赢得众多汽车主机厂的订单。
“2023年公司销售收入1.4亿元,2024年达2.97亿元,今年预计约5亿元。”刘润锋透露。
企业的自主创新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截至目前,柳南区已拥有31家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包括27家自治区级中小企业、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及2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
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生产自动化——企业的各展所长与各尽所能,正使柳南区的“人工智能+制造”图景日益丰富多元。
编者按:10月17日,《广西日报》刊发《柳南工业的“新”与“变”》,跟随记者走访柳南区内多家企业,一探柳南工业的“新”与“变”。原文如下:
“如今的市场需求不再是过去的大批量模式,而是小批量、多元化。我们在生产线上嵌入人工智能,能更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10月14日,在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陈传亮向记者介绍着生产线的新气象。
作为公司零部件事业部技术工程科经理,陈传亮持续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更有效地融入生产一线,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菱工业员工调试智能化生产设备。
当前,柳州正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引导企业加快应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力建设广西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产业集群创新基地。
作为柳州工业的重要集聚区,柳南区如何借助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推动企业稳健发展?近日,记者走访了区内多家企业,一探柳南工业的“新”与“变”。
01 AI赋能 生产决策更智能
车间里,只见各种型号的减速器配件整整齐齐摆放在货架上,生产线监控仪器上的绿色指示灯在闪烁着,提示“生产流程顺利通过”。工位上方的操作指导电子看板,实时显示着正在加工产品的工艺参数。
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在于落地应用。
“整条生产线的每个数据,都会接入我们的大平台,可以实时监控运行状态。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纠错。”陈传亮详细讲解汽车减速器的生产流程。
他所提到的自动纠错功能,核心在于人工智能参与生产决策。
“以某个产品为例,它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今每道工序都已数字化,一旦某道工序的产品不合格,人工智能系统就会自动判断并决策,阻止其流入下一环节。”陈传亮告诉记者,引入人工智能后,不仅产品错误率显著降低,生产线的市场适应性也大幅提升。
“过去一条生产线可能专门为某个零部件而设立,零部件年产量几十万套,但如今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小批量,生产线必须更智能、更柔性化。”所谓智能化与柔性化,即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同一台机器能生产不同技术参数、不同规格的产品。
“如今大批量订单减少,很少有企业会为几千甚至几万套的订单专设生产线。善用人工智能,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陈传亮说,“比如不同车型的减速器大小、规格各异,若生产线无法兼容生产,就会错失大量订单。”
看似简单的减速器,蕴含诸多技术门道。
“人工智能的意义在于重塑和整合生产流程,使产品更契合市场变化。”陈传亮总结道,“这条生产线有20多台设备,某款产品可能只需其中10台即可完成加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统筹,能自动匹配所需设备投入运行。”
作为柳州工业的核心引擎之一,柳南区紧扣“工业立区、物流兴区”战略定位,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持续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智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建设。
目前,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柳州车合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入选首批自治区级“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清单。
智能充电机器人投入现实场景应用。
02 市场倒逼 企业主动求变
市场的变革,同样推动广西汇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动调整策略。面对小批量、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该公司持续将新技术融入生产一线。
“与汽配行业相比,我们的特点是单件数量少、种类多,有时一年需生产6000种品类的零部件。”该公司副总经理黄若翰告诉记者。
这家扎根柳州20多年的民营企业,伴随着柳工集团配套零部件而成长,主要生产工程机械及精密设备所需的各种轴类零件。
“将物料放入机床,机器会根据设定参数自动打孔,形成轴的初样,再经多道打磨工序,最终制成各类规格的轴。”黄若翰在车间里介绍每个产品的生产原理。
从率先以激光切割替代火焰切割,到用数控机床取代人工操作,再到以自动化升级数控化,汇恒机械始终紧跟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浪潮。每一次变革,既是顺应趋势,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劳动力就业意愿的变化。若不推进自动化与智能化,很难吸引年轻人从事传统手艺活或体力劳动。而只需监控设备、按下按钮,让更多人愿意进入车间。同时,自动化也保障了生产效率和稳定性,缓解人力短缺问题。”黄若翰坦言。
“公司目前以自动化生产线创新为主,为未来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生产奠定基础。”负责生产与工艺革新的黄若翰对此有着清晰的规划。
自动化生产线为每个出厂的轴逐一打上编码。
“这个编码相当于产品的身份证,通过它可追溯生产批次、日期,为质量监控与保修提供清晰依据。”
下午6时,生产线上机器仍在自动运转,轮班工人专注监控仪表盘上的运行数据。
“有订单就不怕加班,这就是自动化生产的优势。”黄若翰笑道。
03 技术革新 守护生命安全
“我们主营汽车安全气袋,您驾驶的车辆气袋可能就出自我们公司。”一见面,柳州延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润锋就打开话匣子。
延锋员工对汽车安全气囊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进行监测。
刘润锋带着记者一路探访生产线,只见自动化机器有节奏地运行着,黄色的工业机械臂,正在给一块已裁剪好的尼龙布均匀涂胶,涂完胶的尼龙布又有序进入下一道工序。
“自动化机器根据设定的标准去涂胶,可以让产品质量更稳定可靠。”刘润锋介绍,市场与科技历来相辅相成,以科技开拓并占领市场,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汽车安全气囊如何工作?为何某些事故中气囊未弹出?面对记者提问,刘润锋以通俗语言揭开科技背后的安全逻辑。
“车辆装有碰撞传感器,一旦接收信号传至控制单元,若碰撞曲线与原厂标定吻合,即触发点火信号。气体发生器瞬间点燃释放大量气体,使气袋充弹,在乘员与车内构件间形成保护。”他解释道,“根据国家碰撞标准,车速超过55公里/小时的正面碰撞或60公里/小时的侧面碰撞,均可能引爆气囊。”
工人在制作安全气袋。
“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要求的提高,气袋质量必须万无一失。”刘润锋表示,公司从设计、生产到检测,严控每个环节。
为确保设计稳定、材料可靠、产品安全,公司自主研发了多款智能化生产与检测设备。
“以前,传统人工检测存在隐患。我们自己开发新设备,应用摄像技术与大数据运算,让设备自动检验产品,更可靠。”刘润锋介绍,通过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构建了“人工智能+内部数据+生产制造”的应用场景。
对科技的追求与对安全的坚守,使公司产品赢得众多汽车主机厂的订单。
“2023年公司销售收入1.4亿元,2024年达2.97亿元,今年预计约5亿元。”刘润锋透露。
企业的自主创新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截至目前,柳南区已拥有31家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包括27家自治区级中小企业、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及2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
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生产自动化——企业的各展所长与各尽所能,正使柳南区的“人工智能+制造”图景日益丰富多元。